接受我们的父母
遗憾与悔恨常常折磨我们。
“我有没有对父亲说过我爱他?
我与母亲的冲突解决了吗?”
父母往往已经无法回答这些问题,只能用他们的离去,给我们上人生的最后一课。
父母在我们的童年时期有着重要的位置,根据他们,我们才建构了自己。但是,是否我们要永远处在青春期的叛逆中,一再的攻击父亲或母亲的失责之处?还是继续理想化他们,期待从他们那里得到认可?或者,依赖他们的判断,等待他们同意或者拒绝?
摘自《心理月刊》七月号
这一期的心理月刊主题是接受父母,一看到题目,我就很有冲动把它读完,看了这几个大标题,我真的陷入了沉思。
我开始问自己到底对父母的爱是不是像里头写的-“我知道我做为孩子应该孝顺父母”,当一个人这样说时,往往是内心对于父母有负性情感,但是由于传统"孝”的观念影响,他们压抑下来,不敢表达。压抑对所爱对象的愤怒,仅仅强调爱的一面,这种爱是靠不住的,表面看来是宁静平和的,其实是疏远了。只有建立在一种真实了解的关系上的爱,才是稳定的爱。
我回想自己有时忿忿不平母亲的重男轻女,有时埋怨父亲对我们的成长过程不闻不问,但总是压抑自己,他们是我的父母,不管怎样,都已经把我拉拔长大,他们都已经老了,我为何要和他们一般见识?我也在姐姐和母亲有冲突时,劝姐姐退一步海阔天空,不要让母亲伤心。种种的压抑和迁就形成了有时我回到家时,会产生无力感。我是那么温顺体贴,他们不高兴的事情我不去碰,他们敏感的话题我不会提起,他们不对的观念我微笑聆听。皆大欢喜的当儿,只有我默默去催眠自己孝字当头,自己的情绪免谈。
就这样,工作了三年,不同于在大学远在首都求学的时光,我除了公干,都会在本地。听这个姐姐和父母有小别扭,我尽量做和事佬,听妈妈和这一个姐姐有误会,我的整个晚上就是要当个评判。我和父母从来不会有大冲突,皆因我很快就让步,不要让他们不开心,我常常心里这么想。这一篇文章说-实际上,表达之后,可能会与父母相处的更融洽。表达,不是说我们成年了,就要去和父母吵架,而是要学会容纳自己的感情,把自己的情感--不论是爱的还是恨的--整合起来,变成对父母,甚至是对人性的理解,真实地对自己和对父母的接受。
那么我是不是错过了无数次向父母表达本身意愿的机会呢?一味的附和原来会让我越来越压抑,除了得个‘孝女’称号之外,我到底有没有让父母真正的进入我的内心?他们了解的我,是不是很表面地?曾经,母亲埋怨我没有关心弟弟,说他工作很辛苦我却没有过问。我记得那时的我很激动,我说,那你有没有关心我呢?你每次和我说话都是说弟弟姐姐们,有没有问过我过得好不好?母亲惊讶的说,你不是过得挺好的吗?全部子女中你过得最顺利啊?我吸了吸鼻子,哽咽的说,那是因为我都是报喜不报忧啊!
说出这样的话时,我发现自己的眼泪已经完全不能控制的流了满脸。原来,我没有好好和母亲沟通好来,一厢情愿的认为报喜不报忧会让她老人家放心,内心深处却强烈希望她也了解关心一下我,长期下来内心深处的期望没能实现,终于就决了堤。
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是达到成熟的途径之一,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从最初依赖的茧中挣脱出来。我还未达到所谓的心智成熟,但是我要开始努力了。有些时候,时间不能等你,两鬓斑白时,你要怎样去感叹那稍纵即逝的机会?父母明明在身旁,为何心里的距离那么遥远?
他说他在美国时,有次太压力了,看到妈妈上网,聊着聊着,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,最近和父母见面时,他们会比较了解他的想法,他感觉很好。我听了是非常的感动,我的父母不会上网,所以我得要和他们面对面地聊,传统上,我们都觉得难于启齿啊!,当然我偶尔也可以依赖电话,我俩可以隔着一条线细说我们的想法。我接受他们的不完美,他们也看到我隐藏的懦弱。
一年后,我要重新看这一篇文章,看自己有没有进步。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<< Home